您好,欢迎光临《丝路情韵》网, 网址:www.siluqingyun.com; www.siluqingyun.cn  投稿信箱:2569427969@qq.com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网站首页    丝路要闻    魅力西部    国外风情    丝路在线    丝路头条   多彩渭南    法制之窗    反腐打黑    丝路论坛    军事瞭望    公益慈善    秦声秦韵    东盟在线
光影华山    今日华山    人文华山    山水华阴     驴友在线    文化在线    红树林影视   财富人生    企业家风彩    景点推介    旅游世界    军旅在线    杏林风景    农业科技
西部公安    西部检察    西部法院    资源与环保   历史名胜    历史典故    传奇故事    历史名人    艺术精品    社会万象    旅游文化    传统工艺    奇石根雕   民间艺术
华阴政法      摄影家      风光摄影      人物摄影     书画长廊    名人书画      综艺在线      小说       散文       诗歌       剧本      杂文随笔      纪实文学    生活百科
 
   □ 丝路在线
· 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 ..
· 新华视点丨努力完成全年经 ..
· 新华网视评|坚决打击汛情 ..
· 习近平给田华等8位电影艺 ..
· 全球瞭望丨阿曼媒体:美军 ..
· 人民观察 | 三个关键词 ..
· 金秋时节处处好“丰”景 ..
· 陕西渭南一公交女司机暴雨 ..
· 网信部门公开曝光第四批涉 ..
· 第四届消博会丨创新消费融 ..
丝路在线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丝路在线
心系贫困户 情洒扶贫村

                       心系贫困户 情洒扶贫村

           ——记丹凤县竹林关镇大桑园村第一书记韩发平

来源:商洛日报 昨天

    认识大桑园村第一书记韩发平,缘于2017年5月贫困户确认清洗后,镇上组织的到村抽查。他介绍如何开展工作时,我注意到他费尽周折给几个残疾人上户口、报低保的事情。2017年、2018年先后两次采访他,他都不愿讲自己,直到今年才满足了我的心愿。 


今年56岁的韩发平,是丹凤县目前最年长的第一书记,2015年从县社保局副局长职位下派到竹林关镇大桑园村任职。该村由原大桑园和小东岭村合并而成,全村1100多人,住在丹江河畔原大桑园村的仅400多人,其余人口则属原小东岭村,分布在一条梁三道沟里,居住分散,虽能看见丹江河水,却没有可用的水,遍坡是土地,既怕天旱又怕天涝,总面积占到全村的三分之二。从山下顺着山梁到最远的元其沟的一条路,硬化时仅3.5米宽,只能通行农用车,车身稍长的小轿车遇到盘山弯道时,要打一个倒车才能过去,而且,多数村民文化水平偏低。看到这些现状,老韩既吃惊又同情,总想如何扑下身子,真正帮村民干几件让自己心里安稳的事情。

 


2017年4月,在贫困户清洗、确认入户宣传时,老韩骑着自行车去小东岭,遇到骑不成的路段,就扛着车子往上走,翻山越岭跑遍了家家户户,用他的话说就是:“凡是有房子的地方都去过了。

在大桑园组,他发现余军锋家的人数与户口本不符,原来余母由石槽沟改嫁到此,早些年按人数缴摊派款,家里就把上户口的事给搁下了,这一搁就是20多年。现在有了优惠政策,户口管理却严格了,他们信息闭塞,也不知道咋办,患有智障的余军锋便成了“黑户”。老韩记在心里,回到村上后便联系原籍查找户口档案,在现居住组取证明材料,村上开证明,到派出所上户口,又和包扶干部联系市第二人民医院,鉴定残疾等级,到县残联帮其办理残疾证,才让他享受到残疾补贴和低保等优惠政策。余母周凤兰说:“别的残疾人都领了十几年钱了,我丈夫去世后,没人帮忙,是好心人韩书记给我娃上了户口,领到了残疾证。” 

与之类似的,还有羊叉沟的肖留成。从羊叉沟去村委会要翻过寨子沟,再翻一座山,不想翻山的话就从竹条沟下行3公里到州河北,再上行3公里才到大桑园。其弟肖留记2016年搬出沟外,只有肖留成一人住在老家,让老韩一直放心不下。老韩先后四次来到羊叉沟,找肖留记做工作,让其兄也搬了下去,社保局给了床和被子,他又让肖留记带着户口本、身份证,到村上申请低保。

老韩念念不忘的,还有他的包扶户张治文。老韩去撞沟渠垴时,走了一个半小时。老张的儿子告诉他,光上山就3公里。72岁的老张身材矮小,老伴也年过六旬,儿子张永祥5年前患视网膜脱落,手术失败后失明,因长期坐在家里心气浮躁,脸部发红肚子胀。老韩利用周日在县城为他找医生,得知费用很高,便从网上查资料、找验方,让他用山上随处可找的蒲公英、茵陈、车前子、冬忍藤(金银花蔓)等中草药治疗。张永祥说:“服药后心不急了,肚子胀也得到缓解。”张治文高兴地说:“去年6月,村上给我4只羊,加上亲戚给的两只,现在已繁育到14只,年底能到30只。

大桑园组的五保户王德民说:“去年冬,韩书记几乎每晚都来陪我。10月间,我养的两只羊连着两天找不到,心里很着急,韩书记知道后记在心里,去小东岭下乡时,在柏树林里把羊给我找到了。”独身户王瑞平、张双榜的低保,都是贫困户识别后享受的。  

 老韩尽心尽力帮助村上的老弱病残,并不代表他工作没有原则。小东岭组的张某连续五年不在家,甚至春节也不返乡,2018年突然回来要进贫困户,要易地搬迁房,老韩就和村干部深入组上座谈,了解该户的房屋情况等第一手资料,依据贫困户识别标准,如实向上级书面反映。大桑园组的刘某60多岁,以手有残疾为由,要求享受低保,但他家有3间两层砖混楼房,儿子、儿媳尚在壮年,身体健康,老韩让他在村办公室与其他低保户进行比较,刘某放弃了要求。老韩说:“我这样做的底气,来自贫困户识别时组组开会,宣传政策,参与率、知晓率、满意度高,每个组评贫困户,全组人参与投票,加之经常入户走访,对各户情况了如指掌。”一次县扶贫局到村上检查,需抽查村民,在一家过事现场,老韩随口就能叫出村民的乳名,让大家非常惊讶。
 


每到周末,老韩就将下一周工作重点安排好,发到单位扶贫交流群,让包扶队员明白扶贫日该做什么、怎么干、干到什么程度。若不经过认真钻研,是不会安排得这么周全的。老韩经常对大家说:“咱多说一句话,多写一行字,多跑一步路,村民少跑路就能解决问题。”他在扶贫日记中记录的一个故事,就是对这句话最好的注解。“这年是一个前旱后涝的年份。头年一冬无雪,春上稀稀拉拉地下了几星星雨,后来连雨星星都见不到了。四五月间,就觉得到了酷夏季节,闷热的空气中透出呛呛的味道。丹江河水位见天在降,河面上笼罩着一层隐隐的灰蓝,像是一条青龙在吸水。两边山上的树叶迟迟没有发起来,林下的草也没有长起来,站在远处都能清晰地看到坡上凸出的青石和坡面上的枯叶,就连路边的野草都干得拧绳绳了。地里的庄稼苗发蓝,蔫蔫的立不起身。地塄畔上油菜花已经敛了,除了顶上结了几个绿荚荚外,基部的叶子都枯萎了。先有一户人家喊着自家井里抽不上来水了,接着几天有好多人家都喊着井里没水了。大清早,上年纪的人都聚在村头观看天象,天依旧透着蓝,没一丝丝云,淡淡的晨曦已经洒在寨子岭头。他们一边回身进屋,一边自言自语:‘唉,又是一个大红天啊!’接着就提着或担着水桶出门,满村里到处找水。“其实最熬煎的还是小东岭的几个自然村庄。前塬在小东岭岭头上,有19户人家近百十口子人,清一色姓王,是清朝末年从竹林关洞底搬迁而来的。人常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人享一方水土。就在附近岭槽里的凹处,有一个浸水潭,老辈人就在水潭的四周用石头垒成了一个一丈多深的井,中间用红胶泥土夯实,井沿上压了一个笸篮大的石头井圈。这口井,水质甘甜清冽,一般年份冬夏都是二三尺水,井内长满了青苔和岩蕨。就靠着这口井,养育了一辈一辈的后人,可现在井里只有每天清早能打一两桶清水,其余时间只能舀多半桶浑水了。“我们和村干部一道,挨家挨户查看旱情。站在塬头上,头顶上是炎炎烈日,脚底下是发烫的胶泥地。望着塬底下灰蓝色笼罩下泛着银波的缓缓流淌的丹江,看着没有水吃而急赤慌忙情绪不稳的村民,心情像压了一块石头一样沉重。 
 
 


“再顺岭往梁上走,就到了高砭。高砭有十六七户人家,多数在山腰里分散住着,缺水时可以下到沟里取水。梁顶上住着六户人家,却没法下到沟底担水,以往吃水都是将附近沟岔里的水用水管聚拢在屋后的水窖里,再在水窖里插上管子,接到各家各户。遇到今年长时间干旱,附近水源早已经干枯,揭开水窖的盖子,只能看到湿漉漉的窖底子。于是,我们将车上的几件矿泉水搬下来,留给他们几户先用。   “回到村办,我们和村干部一起,根据缺水严重的程度和水源地的远近,研究制定了以下几个应急方案:一是发动群众找水源地,哪怕远一点,只要水源有保证,也要想办法拉水;二是先保证吃饭用水,不能发生因缺水造成村民生活出现问题;三是对严重缺水的户,组织村民撤离,投亲靠友,渡过难关;四是从山下拉水,缓解缺水当务之急。   “下午返回单位后,我们把村上的旱情和解决的思路向单位领导做了汇报,取得了领导的支持。单位用经费购买了20多个塑料桶,组织职工每天轮流到村里送水,缓解缺水燃眉之急。同时,也发动群众找到了几处更好的水源地,群众已自发地挖好了水沟,我们从水务局争取了7500米水管,满足了群众的供水之需。”  

  

2017年,大桑园村贫困发生率由15.4%下降到2%,整体退出贫困村行列,是全县当年上报12个村中,通过验收的3个村之一。2018年降至1.7%以下,今年退出1户两人。2018年村两委会班子换届,上届干部因超龄全部退下,新任支书、主任年龄均未超30岁,起初的工作重担落到第一书记老韩肩头。现任村支书王一依说:“韩书记就是村班子的主心骨,有他在,我们工作就有底气。去年一度,韩书记因年龄不想再任第一书记,我都担心自己能不能撑下去。”目前,村班子学习教育运转正常,战斗力、凝聚力、亲和力明显增强,村容村貌、村民精神面貌都得到明显改善。村上成立的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不断完善村级互助资金协会,基本实现了“协会+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全村种植黄姜1500多亩,10亩以上大户50户,种植天南星、黄芩、金银花、连翘500多亩,养殖山羊300只,产业发展势头良好。岭上前塬组饮水工程的实施,村民很满意。有老韩5年驻村扶贫的奠基,有一个坚强务实的村班子,村美人富的大桑园定会展现在丹江河畔。

                                                   (编  辑:宋乔飞 责任编辑:侯 彬)

【作者: 】  【发表时间:2019/8/4】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和谐陕西网 铜川慈善协会 渭南文物旅游网 环球网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国际日报 中国检察网 中国法院网
人民日报 新华网 央视网 中国公安 中国文物信息网 太华索道 陕西 西部法制报


网站备案:陕ICP备14008634号-1       投稿信箱:2569427969@qq.com 

地址:中国·咸阳        电话:131-5212-8066       传真:029-33765110

您是第 位客人

版权声明:本网站所刊内容未经本网站及作者本人许可,不得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等,违者本网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本网站所用文字图片均来自作者投稿和公共网站,凡图文未署名者均为原始状况,但作者发现后可告知认领,我们仍会及时署名或依照作者本人意愿处理,如未及时联系本站,本网站不承担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