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丝路情韵》网, 网址:www.siluqingyun.com; www.siluqingyun.cn  投稿信箱:2569427969@qq.com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网站首页    丝路要闻    魅力西部    国外风情    丝路在线    丝路头条   多彩渭南    法制之窗    反腐打黑    丝路论坛    军事瞭望    公益慈善    秦声秦韵    东盟在线
光影华山    今日华山    人文华山    山水华阴     驴友在线    文化在线    红树林影视   财富人生    企业家风彩    景点推介    旅游世界    军旅在线    杏林风景    农业科技
西部公安    西部检察    西部法院    资源与环保   历史名胜    历史典故    传奇故事    历史名人    艺术精品    社会万象    旅游文化    传统工艺    奇石根雕   民间艺术
华阴政法      摄影家      风光摄影      人物摄影     书画长廊    名人书画      综艺在线      小说       散文       诗歌       剧本      杂文随笔      纪实文学    生活百科
 
   □ 丝路在线
· 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 ..
· 新华视点丨努力完成全年经 ..
· 新华网视评|坚决打击汛情 ..
· 习近平给田华等8位电影艺 ..
· 全球瞭望丨阿曼媒体:美军 ..
· 人民观察 | 三个关键词 ..
· 金秋时节处处好“丰”景 ..
· 陕西渭南一公交女司机暴雨 ..
· 网信部门公开曝光第四批涉 ..
· 第四届消博会丨创新消费融 ..
丝路在线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丝路在线
陕西永远读不完的旷世奇书
       陕西,永远读不完的旷世奇书
 
原创: 张哲浩 杨永林 光明日报
 

 

                    日暮时分的西安大雁塔文化休闲景区吸引众多游人游览 新华社记者 邵瑞


像西安古城墙上那厚厚的老砖一样,陕西是一部永远读不完品不尽的旷世奇书、大书。巍峨的大秦岭,奔腾的黄河水,静穆的黄帝陵,雄伟的兵马俑,厚重的古城墙,悠远的古丝路……一山一水一陵一俑一城一路,彰显了陕西作为中华文明重要发祥地的厚重历史和独特的自然人文禀赋。这里是中华民族历史文明最早走向世界的地方,也有中国革命的圣地。2100多年前,汉武帝刘彻派遣张骞从西安出发,开辟了横贯东西、连接亚欧的古丝绸之路。时间穿越幽深的历史隧道迈入新时代。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陕西倏忽间已站在向西开放的最前沿。被称为“中国的西部,西部的东部”的陕西,具有承东启西、联结南北的区位之便。陕西更是黄河、长江上中游重要的生态屏障,是西部生态环境建设的主战场。
 
                                                        山绿了
 

陕西省延安市市区 新华社记者 刘潇摄

 

“八百里秦川尘土飞扬,三千万秦人齐吼秦腔。”这既是秦人的自画像,也是千百年来秦地风情较直观的写照。1997年,国家提出“再造一个山川秀美的西北地区”的宏伟目标。伴着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这一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的节拍,陕西明确提出在开发布局和开发步骤上要努力成为“桥头堡”和“第一阶梯”,并突出了以公路建设为重点的基础设施改造和以退耕还林还草为重点的生态环境建设,选择了依靠科技进步实现跨越式发展的路径。1998年,陕西率先在全国开展了“退耕还林(草)、封山绿化、以粮代赈、个体承包”的试点。三年大干苦干加实干,到2001年,陕西省的森林覆盖率赫然由新中国成立之初的17%提高到了30.9%。自此,陕西由滞后发展走向了全面振兴的历史转折,并涌现出了全国退耕还林第一市延安和第一县吴起等先进典型。“关中大地园林化,陕北高原大绿化,陕南山地森林化。”陕西一路高歌猛进,在持续推进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三北防护林等林业重点工程建设的同时,还全面实施了陕北、关中、陕南三大森林城市群建设,并取得了显著成效。陕北榆林地处我国四大沙地之一的毛乌素沙漠南缘,实现了由沙进人退到人进沙固的历史性巨变;素有“国家中央公园”美誉的秦岭,是南北气候分界线和重要生态安全屏障,此时森林覆盖率被提高到了72.58%。2000年至2017年,陕西省的植被覆盖率被再次刷新,上升到了74%,陕西的绿色版图向北推进了400公里,绿色已成为三秦大地的主色调。”陕西省林业局局长党双忍说。
 
                                                                     水清了
 

64日无人机拍摄的陕西省榆林市榆阳区河滨公园 新华社记者 刘潇

 

陕西是水资源严重短缺的省份,人均、亩均水资源量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如何在“半瓶水”基础上开创水生态和水文明新局?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陕西大力推进江河生态综合整治,深入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围绕人水和谐精心施策,不懈努力,一幅“水润三秦、水美三秦、水富三秦”的美丽画卷正在变成现实。由甘肃入陕的渭河,是黄河最大的支流。2011年以来,陕西持续加大渭河综合治理力度,用5年时间基本实现了“洪畅、堤固、水清、岸绿、景美”的目标。在此基础上,陕西又投入31亿元,加紧实施了渭河生态区生态修复和水景观工程,使渭河水更清、岸更绿、景更美。同时,2011年至2015年,陕西投资188亿元,全面实施了陕西另一条重要河流汉江的防洪保安、水资源配置、生态环境治理、沿江绿化和水景观建设,使汉江沿岸迅速变成了诗画世界。2017年,陕西省全面推行河长制,建立起层级负责的管护体系。“万顷芦荡、千眼瀵泉、百种珍禽、十里荷塘、一条黄河”是洽川湿地资源的真实写照。作为黄河流域的湿地代表,洽川湿地南北长42公里,东西平均宽4公里,总面积176平方公里,是黄河流域湿地生态系统最齐全、最完整、集中连片、面积最大的河滨温泉湿地。如今,陕西已形成了以国家湿地公园和湿地保护区为主体的湿地保护体系,目前已建成国家级湿地公园43处,湿地保护率达到39%。到2020年,全省湿地面积保有量将不少于460万亩,湿地保护率将提高到50%以上。70年来,陕西省年均治理水土流失面积6500平方公里,实施生态修复6138平方公里。渭河生态区已成为全国最大的河流生态公园,被授予全国“最美家乡河”称号。汉江丹江水体保持优质,一江清水送北京,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提供70%的优质水量。
 
                                                           天更蓝
 


参观者在陕西延安宝塔山上重温入党誓词 新华社记者 刘潇

 

党的十八大以来,陕西省把治污降霾、保卫蓝天作为环境保护的头号工程来抓,坚持铁腕治霾、科学治霾、协同治霾,努力让三秦百姓呼吸到更加清新的空气,享受到更多的蓝天白云。2013年,西安率先在全国提出“治污减霾”的口号,并将其作为首要的民生大事和环境治理“一号工程”推进。2014年10月1日,陕西成为在全省范围推广国五标准汽油、柴油的第一个省份。2017年起,陕西全面推进“减煤、控车、抑尘、治源、禁燃、增绿”六大措施。2018年5月16日,《陕西省铁腕治霾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方案(2018—2020年)》公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2018年,陕西蓝天保卫战初战告捷。全省二氧化硫排放量较2015年削减了15.7%;氮氧化物排放量较2015年削减了12.2%;10个设区市平均优良天数254.8天,同比增加4.6天;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数13.7天,同比减少3.7天;PM2.5浓度50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9.1%,超额完成国考年度任务,一个蓝天白云常相伴的美好愿景,正在一步步变成现实。
 
                                                             人富了
 


                    在陕西延安安塞区西营村,艺人在进行说书表演 新华社记者 刘潇


“华阴老腔要一声喊,喊得那巨灵劈华山,喊得那老龙出秦川,喊得那黄河拐了弯……”陕西华阴老腔的粗犷雄浑,体现了“陕西冷娃”的剽悍风格。
‘陕西冷娃’精神说白了就是敢做、敢为、敢担当、敢为天下先的精神。这个精神是植根于陕西人骨子里的,是融入血液里的,是陕西人的基因。”陕西省城市经济文化研究会会长张宝通说。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陕西省经济社会发展之所以取得翻天覆地的变化,得益于这种率真、一往无前、敢作敢为的“陕西冷娃”精神。党的十八大召开以后的五年间,陕西省更是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坚持把重点项目当作是保障群众利益的重要途径,先后实施文化民生重点项目294个,完成投资3187.3亿元。全省以项目为抓手,持之以恒落实各项民生政策,坚持拿出新增财力和财政支出的80%用于民生,大幅增加社会保障、教育、医疗卫生、保障性住房等涉及群众切身利益领域的投入,仅2017年,全省用于民生的支出就达到3970.8亿元。“这五年是陕西省人民群众生活持续改善的五年。民生投入累计达1.73万亿元,教育、卫生、文化等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全覆盖,各项社会保障水平明显提升。特别是脱贫攻坚重点项目加快实施,501万群众告别绝对贫困,108.2万贫困人口迁出环境恶劣地区,住进新家园。”陕西省社会科学院院长司晓宏说。未来,陕西要继续培育新动能、构筑新高地、激发新活力、共建新生活、彰显新形象,继续探索形成具有陕西特色的开放型经济体系,积极打造内陆改革开放新高地。”陕西省委主要负责人说。(本报记者 张哲浩 杨永林)
【作者: 】  【发表时间:2019/8/8】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和谐陕西网 铜川慈善协会 渭南文物旅游网 环球网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国际日报 中国检察网 中国法院网
人民日报 新华网 央视网 中国公安 中国文物信息网 太华索道 陕西 西部法制报


网站备案:陕ICP备14008634号-1       投稿信箱:2569427969@qq.com 

地址:中国·咸阳        电话:131-5212-8066       传真:029-33765110

您是第 位客人

版权声明:本网站所刊内容未经本网站及作者本人许可,不得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等,违者本网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本网站所用文字图片均来自作者投稿和公共网站,凡图文未署名者均为原始状况,但作者发现后可告知认领,我们仍会及时署名或依照作者本人意愿处理,如未及时联系本站,本网站不承担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