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丝路情韵》网, 网址:www.siluqingyun.com; www.siluqingyun.cn  投稿信箱:2569427969@qq.com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网站首页    丝路要闻    魅力西部    国外风情    丝路在线    丝路头条   多彩渭南    法制之窗    反腐打黑    丝路论坛    军事瞭望    公益慈善    秦声秦韵    东盟在线
光影华山    今日华山    人文华山    山水华阴     驴友在线    文化在线    红树林影视   财富人生    企业家风彩    景点推介    旅游世界    军旅在线    杏林风景    农业科技
西部公安    西部检察    西部法院    资源与环保   历史名胜    历史典故    传奇故事    历史名人    艺术精品    社会万象    旅游文化    传统工艺    奇石根雕   民间艺术
华阴政法      摄影家      风光摄影      人物摄影     书画长廊    名人书画      综艺在线      小说       散文       诗歌       剧本      杂文随笔      纪实文学    生活百科
 
   □ 丝路在线
· 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 ..
· 新华视点丨努力完成全年经 ..
· 新华网视评|坚决打击汛情 ..
· 习近平给田华等8位电影艺 ..
· 全球瞭望丨阿曼媒体:美军 ..
· 人民观察 | 三个关键词 ..
· 金秋时节处处好“丰”景 ..
· 陕西渭南一公交女司机暴雨 ..
· 网信部门公开曝光第四批涉 ..
· 第四届消博会丨创新消费融 ..
丝路在线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丝路在线
三庙村: 让好风景带来好钱景

变单点扶贫为整村脱贫 旅游+产业闯出新路 三庙村:

                                 让好风景带来好钱景

西安晚报微报 2019-07-25



近日,记者一行驱车前往西安市临潼区穆寨街办三庙村。车子从沪陕高速华胥出口一出来,三庙村第一书记高俊岗驾车就在此等候。没走多久,车子便驶上崎岖的山路。当车驶入进村的道路时,满眼望去,尽是层层叠叠的绿色与青翠。


  经过一段山路,终于驶进了三庙村村委会大院。门口是一幢新盖的三层小楼,这是市中院和穆寨街办一起为村里修建的,楼上的招待所专门为发展乡村旅游所准备。小楼在葱郁树木的掩映下,显得格外雅致。


  走在村里,记者感受到的是一番新气象:加宽的水泥路,处处可见的文化墙和指示牌,每隔二三十米就有路灯和垃圾箱……

 

                                 


                                                 站在三庙村观景台上远眺,树木繁多,风景优美。

 

一修路方便出行 产品远销山外


三庙村位于临潼区穆寨街办西南部,距离西安城区约60公里。村里有一个明朝的古庙,传说古时为纪念尧、舜、禹所建,名曰“三官庙”,村子就简称为三庙村。

一因地处骊山腹地,山路曲折,三庙村的村民生活条件艰苦。近年来,大多数年轻村民外出打工,只留下老人和孩子。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缺乏劳动力,种种因素让三庙村成为省级贫困村。


  以前村里没有学校,孩子们外出上学全凭一双脚。遇到下雨时,就在泥泞的土路上深一脚浅一脚地往返。


  如今,去往三庙村的山路虽然蜿蜒,但全都是硬化路,汽车直接就可以开进村。“这一切都要归功于扶贫政策好。”村委会主任王立峰提起三庙村如今的交通变化,满脸都是笑容。


  王立峰说,2017年西安市中级人民法院的扶贫工作队来到村子,从那时起,村里就有了飞跃式的发展。工作队来到村里的第一件事,就是和穆寨街办一起给村民们修村路,对村组道路进行加宽,让出村、出行更加方便,也让村里种植的产品可以远销山外。


  工作队来了还为村里修了拦水坝、蓄水池。修水坝“动了地”,修路时,每天晚上机器轰隆隆地响着“惊了天”,让每一个村民心潮澎湃。“现在家家户户接上了自来水,用水浇地很方便。”一位村民说。




产业带动增收 村民心里有了底

沿着村路爬坡而上,三庙村的花卉种植示范区进入视野。村民们种的紫锥菊花开得正灿烂,就像在三庙村的山腰上裹上了一条条彩带。“我刚来到村里时,听说村民们尝试着种植过一些花卉和中草药,但收入没有保证。”高俊岗说,为了扩大种植规模,提高复合经济效益,他和三庙村党支部成员一起与花卉公司对接,最后达成合作,流转土地397亩,先后投资60余万元,建设了玫瑰产业种植基地。


  此外,高俊岗还邀请专家到三庙村进行了实地查看,为村民免费发放种子,鼓励他们连片种植常夏石竹、杭白菊、紫锥菊等,将传统的山地梯田打造成了特色的七彩梯田。据高俊岗介绍,玫瑰每亩收益在3000元左右,紫锥菊每亩收益5000元左右,特色产业种植大大提高了村民收入。


  记者采访时,76岁的贫困户黄会兰家院子外铺满了刚刚收割好的紫锥菊。黄会兰说,晾晒完后就会有药材公司来收购,不用担心卖不出去,也不用自己出村出售。


  “家里有个小孙女上学需要钱,以前日子过得紧张。”提起从前,黄会兰流下了眼泪,她家属于典型的因病致贫,老伴和儿子均因病去世,自己也身患糖尿病多年,不仅丧失劳动能力,还欠下很多外债。黄会兰转身抹掉眼泪,高兴地指着紫锥菊说,“家里只种了1亩,今年开支就够用了。”


  “在促进群众增收的同时,也扩大了三庙村花卉种植面积,打造出了‘千亩花海、生态三庙’的最美乡村景色。”高俊岗说,在今年的第二届“大西安农民节”上,三庙村靠着竞相盛开的花海,获得了“十佳最美乡村”称号,吸引了大批游客。


  “原来村里没有农家乐,游客来了没地方吃饭。”高俊岗听说黄会兰做饭好吃,就鼓励她卖农家饭,还与村委会商量,为黄会兰家添了很多桌椅,“不仅解决了游客的吃饭问题,还为黄大妈家带来了经济收益。”


  “儿子外出一直不在家,我和老伴年龄都大了,种不了太多小麦。”贫困户王大娘说,儿子已经近40岁了,因为家里经济困难,至今还未娶上媳妇。去年开始,她跟着村里的人一起种植紫锥菊等中药材,收入有了提高。“现在只种半亩的药材,就赶上了以前的收入。”王大娘说,如今的日子过得好多了,基本生活有了保障,心里也就不再发慌了。


  “收入提高了,还要让乡亲们住得舒服。”高俊岗说,王大娘和老伴一直挤在一间小土坯房中,院门口就是一个养牛的棚子,一下雨就摇摇欲坠。雨水进了屋,老两口连个落脚的地儿都没有。


  两年前,三庙村把危房改造和移民搬迁列为百姓安居的头等大事。短短一年,三庙村就翻天覆地变了模样。王大娘家新修了两间房,院门口用水泥重新整修了外墙。“墙上贴着保温层,冬天没那么冷了。屋里还有工作队带来的新桌椅、新床、家电。”王大娘说。

 

                                                                      三庙村村民院子外晾晒的紫锥菊


扶贫扶志也扶智 文化浸润涵养民风


三庙村有12棵古树被列为“西安市古树名木”,树龄均在200年以上。在古树、村落相互映衬的原生态景观中,随处可见贴着“勤劳致富、崇德向善、诚实守信、遵纪守法”标语的文化墙。高俊岗说,他刚来到村里时,就听说三庙村民风质朴,乡风文明,历来有孝亲敬老、邻里友善、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


  在高俊岗看来,文化既可以“扶志”又可以“扶智”,村里的传统文化可以潜移默化地激发困难群众自主脱贫的决心,在精神上与贫困绝缘。这两年来,三庙村党支部开展了文明家庭、好媳妇、好婆婆等一系列先进模范评比活动,整理家训民俗、订立村规民约、树文明新风。


  “如何种植中草药,如何发展生态农业……”这些都是三庙村便民服务微信群里每天分享的内容。“让村民在口袋富裕的同时,也要精神富裕,这样才能全面提升乡村文明的软实力。”高俊岗说。


  在村党支部的引导下,三庙村村民共同制定了《三庙村村规民约》,约定维护自然和谐的原生态环境,保护三庙村的名木古树和良好生态,不违背国家法律法规,合理利用山地河谷、珍惜竹木草甸,未经村委会审批同意,不擅自砍伐、买卖和破坏,平等自愿地加入到三庙村绿色发展、和谐发展的主流中来。


  人人爱护环境的意识,让三庙村林木繁多、空气清新。清晨虫鸟争鸣,泉响空山,静夜皓月当空,山风徐来,时不时野鸡掠起,野兔惊奔。三庙村依托优越的自然禀赋,让游客越来越多,村民的日子也有了更多的盼头。





康养产业与乡村旅游协同发展


“如今的三庙村不仅村民腰包变鼓了,村里环境变美了,村民思想境界提高了,生产生活更好了,脱贫致富、乡村振兴的春风也扑面而来了。”站在三庙村的花卉种植区里,村委会主任王立峰高兴地说。


  “现在村里种药材有了稳定的经济来源,农家乐与民宿也开办起来了,今后可以让康养产业和乡村旅游协同发展。”高俊岗望着远处说,三庙村有独特的旅游资源、优美的自然环境和七彩的花卉梯田,再加上厚重的历史文化和原生态的古树村落文化,可以将“好风景”变成“好钱景”。


  “现在有很多茶文化爱好者进村,在古树下喝茶会友。”高俊岗表示,将来应该能够吸引更多的孩子和家长走进三庙村,体验原汁原味的乡村文化,感受三庙村的淳朴与古老。


  下一步,三庙村的发展规划是以中药材(药膳和药茶)和农家乐的新鲜蔬菜、粮食为依托,以良好的生态环境为资源,引进中医名家,打造以中医文化为核心的中医小镇,发展康复理疗、健康养生产业和药膳文化。“还可以通过多种方式,促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优化农业生产经营体系,增加农业效益。逐步将小农户生产、生活导入现代农业农村发展轨道,带动区域内农民可支配收入持续稳定增长。”高俊岗说。



文/记者马相 武可达   图/记者 马相  

 

【作者: 】  【发表时间:2020/4/14】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和谐陕西网 铜川慈善协会 渭南文物旅游网 环球网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国际日报 中国检察网 中国法院网
人民日报 新华网 央视网 中国公安 中国文物信息网 太华索道 陕西 西部法制报


网站备案:陕ICP备14008634号-1       投稿信箱:2569427969@qq.com 

地址:中国·咸阳        电话:131-5212-8066       传真:029-33765110

您是第 位客人

版权声明:本网站所刊内容未经本网站及作者本人许可,不得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等,违者本网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本网站所用文字图片均来自作者投稿和公共网站,凡图文未署名者均为原始状况,但作者发现后可告知认领,我们仍会及时署名或依照作者本人意愿处理,如未及时联系本站,本网站不承担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