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在任何一个时代,都有为了国家富强、社会进步而默默奉献之人。另外,搞科研是枯燥乏味的,若没有毅力与恒心,是无法胜任这项工作的。中科院乃是中国科学家心目中的“圣地”,若能成为其中一员,则此生无憾了。然而,材料专家李爱珍却先后4次申请院士遭拒,几经波折之后,她竟成了美国国家科学院的外籍院士,这是怎么回事?
李爱珍,1936年出生于福建石狮市港边村,由于父母是华侨,所以她从小就比一般小孩有见识、有理想。18岁时,李爱珍考入了上海复旦大学化学系,经过4年学习后,她被分配到了上海冶金所,从此与半导体材料的研发结下了不解之缘。长达几十年的工作,李爱珍并没有觉得枯燥,她这人有一股执拗劲,无论干什么,都要干到最好。
废寝忘食地工作,夜以继日的攻关,李爱珍在半导体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她为祖国的科研事业贡献了太多力量。1980年8月,李爱珍被公派到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电子工程系做访问学者,在那里,她的眼界再一次被拓宽,悬殊的科技差距让她极度不安,于是她决定倾尽全力,学会美国的先进技术,然后回国效力。
实际上,在李爱珍留美期间,社会上曾传出了不少质疑声,很多人认为,也许她会被美国成熟的科研环境所迷,最终一去不复返。不过,李爱珍却让他们“失望”了,2年后,李爱珍毅然踏上了回国的飞机,回到了熟悉的工作岗位。
1982年,李爱珍创建了分子束外延半导体微结构材料和器件实验室,1983年~1996年,她又先后创建了固态源分子束外延实验室、气态源分子束外延实验室,为我国的科研事业立下了赫赫战功,她辛勤的汗水,几乎浸透了每一项研究成果。
据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官网显示,李爱珍在60多年的时间里,共发表论文256篇、专著篇章3章;获得国家发明专利21个,国际发明展银奖1个。努力是有回报的,李爱珍多年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她的名字,早已传遍了世界学术圈。1989年,李爱珍成为了博士生导师,她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半导体领域的技术人才,在不久的将来,他们将持续发光发热。
然而,尽管李爱珍的贡献是巨大的,但她先后4次成为中科院院士的申请,还是被拒绝了。不过即便如此,在半导体领域,李爱珍还是标杆式的存在,她对国家的重要性早已不言而喻。可是不久之后,一则“李爱珍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的新闻登上了头条,一时之间,她成为了有心人口诛笔伐的对象,所有人都在谴责她。
但实际上,美国国家科学院是一个科学组织,不属于政府机构,李爱珍被选为外籍院士时也很意外,因为她从来没有递交过任何申请。后来,她公开致谢了美国国家科学院,并拒绝了美国公司与研究机构的高薪聘请,她说,若不是祖国给了她发展的平台,她不会取得这么多的成就,所以她永远不会背弃祖国。